万达旗下万千百货更名引三大猜想:或涉足电商
收购美国院线大佬的同时,万达集团又传出将旗下万千百货更名为万达百货。这让万达集团成为业界的焦点企业。在业内看来,万千百货更名不仅体现出万达集团对百货业态发展的侧重,同时也预示着其整体品牌发展重心的倾斜。
猜想1
发力零售业态
近几年,万达依靠地产升值快速扩张,以纯房东的身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品牌知名度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之后,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招商率都在当地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中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2007年成立的万千百货目前已开出40余家店,预计今年末开到60家,目标是“成为中国一流的连锁百货企业”。但相较于万达广场的高速复制,万千百货的发展,无论是在速度还是品牌识别度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然而,虽然购物中心业态在投资回报方面远高于零售企业,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业地产商涉足百货经营领域,目前并不成功。新中关购物中心副总经理盛玉洁认为,一方面由于购物中心都是单独出租,在业态规划和组合上有先天劣势;另一方面,商业地产商普遍对运营层面的问题关注甚少。
在日常走访中记者发现,业态重合或业态组合不善等问题在京城多家购物中心内都有明显体现。在东三环某综合体内,招入了屈臣氏、丝芙兰、亿莎、莎莎4家健与美专卖店。在另一家购物中心内,定位高端的瑜伽馆旁边就是烟熏火燎的小吃大排档。
业界认为,虽然地产升值为商业地产商带来高额收益,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发布的《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1-2012)》认为,中国商业地产即将进入相对艰难时期,二三线城市地区大量激增的商业地产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未来或出现大量空置的商铺和烂尾楼。
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快速扩张之后,运营能力在商业地产领域愈发重要。正见品牌咨询师林一凡认为,万达期望借助万千百货的更名,打破“综合体房东”模式,战略重心向百货业务进行侧重。
猜想2
强化单品牌战略
从“万千”到“万达”,一字之差却实现了由“多品牌”到“单一品牌”的转化。在林一凡看来,万达集团已经正式吹响品牌战略变革的号角,希望通过单一品牌模式进一步聚焦品牌资产。
“万千作为曾经被分出去单独经营的品牌,此次将回归万达。我们可以理解为万达开始强化公司品牌,从原来的多品牌战略转变为单一品牌战略,很多零散的、肢解的东西不会再自己去做。”林一凡认为,不排除万达会继续进行多品牌延伸,但可能会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的方式。
事实上,万达集团在本周一刚刚宣布斥资31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美国AMC影院公司,从而成为全球最大院线运营商。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种种迹象表明,万达的战略已经从高速扩张转向提高品牌形象和识别度。万千百货总经理丁遥提到:“万千这次更名是万达集团、万千百货经过仔细研究做出的慎重决定。更名对集团统一品牌管理、百货借力万达品牌优势、顾客减少认知难度均有积极作用。”而去年10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宣布,适当放缓步伐,同时决定今后万达广场每年开店数稳定在15家到18家之间,酒店10家左右,不再大幅扩大规模,从求快到求精发展。
猜想3
尝试全产业模式
涉足电子商务、开发旅游地产、回归足球赞助项目、投资文化产业、“回收”百货公司……万达集团近一年来动作频频。
业内有一种声音认为,万达欲与中粮、华润等地产商一样,开启“全产业”扩张模式,以商业地产作为切入口,进行全业态或全产业链布局。但相较于中粮的“纵向发展”和华润的“横向发展”,万达的“全产业扩张”显得有些定位不清。
“中粮是从源头开始,从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到零售业纵向延伸;而华润则是在零售业遍地开花,综合体、购物中心、大卖场、特色超市及便利店横向铺点。脉络和规则非常明晰。”林一凡如是说。
与之相比,万达虽然以地产为中心,却是多方跨界,广泛涉足商业地产、文化产业、零售百货、高级酒店、旅游地产、电子商务,甚至进军矿泉水市场。在业界看来,与中粮、华润明确的“线性规划”相比,万达这种商业模式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后带来运营上的风险。
此外林一凡认为,万千百货更名之后将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统一的名称堵住了万千百货去其他商业综合体内开店的出路。“万千百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百货零售公司,如果叫‘万千’,它是能够以单体百货店的形式到龙湖、银泰或者某个其他商业综合体内入驻的,但更名后,这条退路就被封死了。”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商业地皮日益紧俏的背景下,商业综合体的选址问题日益严重。在没有大体量物业的情况下,万达集团有可能开出单独的“万达百货店”。如果猜想成真,那么百货店的运营水平将成为万达面临的下一个“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