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首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确定
滨海新区日前召开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审核、确定了新区第一批2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议名录,待近期区政府通过后正式向社会公布。这将是滨海新区成立以后第一批非遗名录。
据了解,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其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新区政府成立以前,都是原塘沽、汉沽、大港政府公布区级项目。为做好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和研究,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新区文广局组织非遗专家,对原塘、汉、大的33个区、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和13项新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
经非遗专家认定,已经是国家级、市级的8个项目,直接进入滨海新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分别是国家级的汉沽飞镲;天津市级的大沽龙灯、河头落子、北塘飞钹、北塘高跷、潮音寺庙会、评剧、小王庄吹打乐。
原塘、汉、大公布的区级名录中,典型反映新区特色的9个项目列入第一批新区非遗名录,即《盐母和盐母庙的传说》、大苏庄高跷、南和顺高跷、红星落子、沙井子二村秧歌、小辛庄秧歌、形意拳、八极拳和“汉沽八大馇”的制作工艺。
在新申报的项目中,最终认定长芦制盐、五音武法鼓、新河燕青拳、汉沽逗龙、抢网高跷、面塑王、张娘娘的传说和螺旋拳等8个项目。
滨海新区17个项目申报市级非遗名录
记者昨天从滨海新区文广局获悉,滨海新区盐母和盐母庙的传说等17个项目将申报天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遗项目不仅种类丰富、覆盖面广,更显示了浓厚的地域特色。目前,申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目前,新区已拥有34个区级、8个市级、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进一步筛选和论证,新区将盐母和盐母庙的传说、张娘娘的传说、五音武法鼓、大苏庄高跷、南和顺高跷、抢网高跷、汉沽逗龙、红星落子、沙井子二村秧歌、小辛庄秧歌、新河燕青拳、形意拳、八极拳、螺旋拳、长芦制盐、面人王和“汉沽八大馇”的制作工艺等17个项目申报天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汉沽的“抢网高跷”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沿海渔民在劳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